石材网获悉,近日,《中华建筑报》与全国工商联石材业商会合作,开展了“中国石材全联行”大型新闻行动,以新闻视角全面、深入、系统的讲述一批中国石材好故事。其中,就有今天带大家了解关于石材人王登亮的故事。
王登亮是贵州玉林石材的掌舵人,也是全联石材业商会副会长,贵州省石材协会会长。
《中华建筑报》记者初见王登亮,在贵州省安龙县一个山坳中,他衣衫简朴,身形瘦小,让人很难将其丰富的人生经历联系起来。据介绍,他任过教师,做过政府部门职员,开过煤矿,当过村主任,现在做石材矿山开采及相关研究。
来自贵州省安龙县的王登亮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山里人,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安龙县的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了工作,就从事教书,后来又调到了县教育局工作。
正值90年代,教育系统兴起发展第二产业,为教学提供一些资金帮助,各地教育系统开始兴办企业,需要有人去“吃螃蟹”。大家捧着“铁饭碗”,都不愿轻易去冒这个险,但他知道山里人的苦,毫不犹豫就去了,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的相亲。于是在1994年,他领头开办了第一个煤矿,经营了10年。到了2004年,政策发生变化,他本可以回到教育局,但不忍丢下这些矿工,他就从教育局离职,成了自由职业者。
但事实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煤矿生产对安全和技术的要求极高,这需要大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更新,才能对矿工生命有最大的保障。对此, 王登亮清晰的认识到,自己难完成这样的使命。若自己持续持有矿山,或许能赚到不少钱,但比起矿工的生命毫无意义。所以当政府对煤矿进行整合技改时,他认为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主动放弃了煤矿的个人权益。时至今日,也没有因此后悔。
虽然放弃了“铁饭碗”和“金娃娃”,但王登亮敢于直面困境,他表示自己有做产业的经验,有管理企业的经验,何惧之有?
在失业后,王登亮在家里休整了两年。大约在2009年,国家建设如火如荼,他发现
石材有很大的市场需求,贵州当地的“木纹石”应该有市场潜力,就邀约合伙人买下了一个石矿,加入石材人的行列。王登亮表示,最初他们把石材开采出来后,是用背包背着走到市场上去,求别人帮忙推销。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很久,直到“木纹石”慢慢地广为人知。
那时候,国家还没有全面发起脱贫攻坚,贵州也还没有脱贫,王登亮看到乡亲民穷心里很过意不去,在做石材的同时,致力于改变当地这个贫穷的状态。他深知贵州交通不便,产业薄弱,是贫困的根本原因。王登亮便出钱带着村里的干部,到各地考察,觉得养桑蚕比较适合村里实际。
为做好桑蚕,王登亮把乡亲们的地都流转了,给他们钱,旱涝保收,自己买树苗、蚕种、肥料送给乡亲们,同时出钱聘请技术人员,又投入了300多万元,给村里建了一栋非常漂亮的办公楼,此后又用挖机把村里所有的路挖通。第三年后,乡亲们都赚钱了,积极性大幅提升。如今,安龙县现在差不多就种了上万亩,养桑蚕成了一个不小的产业了。
对于石材开发,贵州是典型的靠山吃山,但贵州属于喀斯特地貌,木纹石是一层一层的,中间隔离层是其它石头,资源也非常有限。同时,贵州交通不便利,运输是短板,对于石材产业而言,发展成本太高。
王登亮表示,如此背景下,要学会真正的靠山吃山,让山变成名副其实的金山银山。一方面,木纹石的发展要走个性化、高端化、品牌化的道路,进一步加大宣传,提高大家对”木纹石不仅仅是一个建材产品,还是一个健康产品”的认知,做出木纹石的附加值,另一方面,就是转型升级,做好循环经济,深度发掘石矿的经济价值。于是,他们最终将思路中石材固废商,王登亮投入4000多万,建设了一条试验生产线,聘请技术人员,组成了研发团队,在固废中提炼钙和镁。
现如今,王登亮着力研发钙、镁两大系列产品,钙可以做到纳米级,镁也可以做到高纯度了。他表示,如果全省推广开来,固废利用将衍生一个新的、很大的产业,无论市场行情如何变化,这个方向总体是对的。
针对研究成果是否能产业化,王登亮表示,主要的困难还是投资问题,现在石材市场低迷,靠做石材的收益来再投入,有很大的压力,时间线也会拉得太长。因此,这离不开政府对这个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视和扶持,引入社会资本进入尤为重要。同时,他坦言,其实再难也得做。这是贵州
石材产业的千秋大计,更涉及到成千上万人的饭碗,更是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