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江西兴国县东村乡废弃矿山变身“金山银山”的生态修复纪实
江西兴国县东村乡废弃矿山变身“金山银山”的生态修复纪实
发布:世界石材网 www.world-stone.com [ 发布时间 : 2021-05-25 ] 浏览次数:
分享到: 更多

在江西赣州市的兴国县,走进东村乡小洞村小溪坑的废弃矿山,如今已是满目青翠,芳草如茵,成为不少市民前来游玩打卡之地,人来人往,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致。

而出乎人们的想象,这里曾经是长期炭质页岩矿开采后留下的一座废弃矿山,遍布矿坑,整个矿山满目疮痍,不堪入目,还因生态环境部督察而成为亟待整改的典型。

 



其实矿山如今“绿色繁荣”的成绩来源于江西省地质局普查综合大队,他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根据省地质局的统一部署安排,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作为,为地方政府服务,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贡献力量与智慧,探索市场化方式深入推进矿山生态吸附,努力让废弃矿山变为今朝造福于民的金山银山。

赣州兴国县废弃矿山修复思路如下:

一是大力探索废弃矿山修复的新模式。

兴国县在革命战争时期为民族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同时也是矿产资源大县,种类型极为丰富,但因早期矿产开发无序、开采方法落后,导致兴国县产生面积约4861亩的废弃矿山,这些废弃矿山存在大面积表土裸露无植被、水土流失、河沟淤堵、良田毁坏、水源污染等环境问题,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周边群众反映强烈,后续发展难题多。

在国家和省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政策的指导下,江西省地质局普查综合大队积极与兴国县政府沟通,并通过前期摸底调查、可行性研究和综合考虑后,决定助力兴国县矿山生态修复,为当地百姓打造优美矿山环境。在2020年5月,与兴国县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探索“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修复新模式,有效解决该县废弃矿山治理资金不足、历史欠账较多的问题同时,实现了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综合治理。

兴国县废矿山也因此被列为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试点县,三年内分年度分批次完成全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目前,综合大队已经完成第一批次东村乡小洞村等2个乡3个村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这个项目的探索也助推江西省矿山修复相关文件的出台,为促进“两山”转化政策制度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二是大力还原矿区绿水青山。

小溪坑废弃矿山项目区内,南北分布有6个采区,开采矿种均为炭质页岩矿,因开采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项目区内施工条件极为恶劣,修复难度很大。

队项目修复负责人表示,自去年以来,他们对每个分部、分项工程都进行充分论证、科学管理、合理施工。项目建设充分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系统性修复、整体性保护、综合性治理”的理念,通过“山上山下同治,流域上下游同治”的系统性修复的方式进行区域综合治理。通过采取清坡减荷、削坡放阶、锚杆挂网、覆土复绿等措施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减少水土流失,重构项目区生态系统。对矿区影响的下游区域采用格宾石笼网生态护岸工艺、生态排水沟工艺等多样化举措展开修复治理,旨在让兴国这座“将军县“的“山水绿核“彻底回归。

如今,通过一系列治理措施,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点6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0余亩,恢复生态功能区面积800余亩,林草覆盖率达到90%,二级饮用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县域内约30万人口的用水安全得到了
保障,为矿区生态家园牢牢上了一道安全网。

三是立足当下修复工作再造金山银山。


为了进一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打通其实现路径,项目建设所产生的生态产品,探索在省域范围内进行流转使用,带来经济效益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一方面,在项目区内种植的粮食及其他经济作物,可带来年直接经济效益500余万元,通过项目建设预计可以产生新增耕地80余亩,林地420余亩,可腾退建设用地指标500余亩,还产生其他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了生态产品价值提升和价值“外溢”。另一方面,通过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后,带动了带动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就业增收,实现了“绿水青山”的综合效益,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之路。简单来说,项目建设不仅保护了耕地,改善了生态效益,还带动就业与直接经济效益。

当持续盖上生产生活环境后,项目区成为当地网红打卡地,同时也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吸引了当地部分外出务工村民返乡就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劳动力资源,脱贫致富、打造魅力乡村指日可待。

纵观矿山修复区,山顶盖上了“绿被子”,山腰围上了“绿带子”,山下铺上了“绿毯子”,放眼一片绿,绿水青山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寄情山水,生态、人文、经济正协同发展,未来可期!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证实,仅供您参考...




关注世界石材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