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林国良:大胆转型变革,造就精品石材
林国良:大胆转型变革,造就精品石材
[ 发布时间 : 2014-11-14 12:54:50 ] 浏览次数:
分享到: 更多

   

他,出生在晋江永和,自打有记忆开始,就在石材堆里长大,以至于很早就对石材的生产工艺非常熟悉;他,历经数次市场萎靡皆成功转型,从石材荒料加工到工艺石出口,率先推出一站式石材装饰配套解决方案。他就是晋江锦华石业总经理林国良,对他来说,每一次转型,都要经历一次大胆的变革,而每一次变革,都稳固了他在行业里的“领头羊”地位。

  这些年来,石材业作为“三高”产业的整改从未停止。适者生存,林国良也一直在推动石材业向环保低碳方向努力。他说,只有注入更多设计元素来提升石材的附加值,才能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仍不乐观的情况下,继续引领锦华一步步朝着“精而美”的未来走下去。

  未雨绸缪 “断臂”转型

  1999年,林国良正式接管父亲创办的锦华石材厂,理所应当做起了生产路基用的建材产品。那时,晋江石材业还很辉煌,依托永和镇一带丰富的石材资源和旺盛的市场需求,一大批大中小石材作坊密布在永和一带,石材生意一片风生水起。用林国良的话说:“当时到处都是石矿,随便往地下一挖,随便搭个工棚,就地取材,就地加工,然后运走卖出,钱太好赚了。”

  虽然生意红火,但那时的林国良,心中却有些许不安,“当时永和许多石材企业仍是"靠山吃山",坐拥丰富的石材资源,就地销售,成本极低,产品档次不高,都以中低端荒料为主。与永和仅一镇之隔的南安水头,石材业同样发达,但那里的企业已经开始花心思钻研如何将荒料进行深加工。相比之下,永和的石材企业发展模式较为粗放。”

  粗放的生产与经营模式,极度缺乏工艺创新与产品革新,激烈的低端竞争,让林国良感到生意日渐艰难。与此同时,长期的石材生产,开始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问题,粉尘污染、水源污染等问题接踵而至,整个石材行业的内患越来越严重。

  “是时候向精加工迈进了。”林国良在心底鼓足了勇气,他开始给工厂上马全新机器设备,彻底改变了当时人工粗加工的模式,这是锦华石材转型发展的第一步。而为了改变当地“靠山吃山,仅靠一类产品吃天下”的局面,林国良开始寻找其他矿产资源,琢磨着加工一些附加值更高的异型石材。

  这一局面在2003年出现了转机,当时,一位认识多年的贸易商找到林国良,说是承接了欧洲一个高级居住区建材项目,利润非常可观,但是需要预先投入两三百万元,用于购买新设备、安装新车间。

  “投入是小,而为了接这个大单就意味着要放弃原来的客户,这方面的风险比较大,毕竟那时,锦华已步入稳定的发展阶段,大大小小的客户加起来有40余家。不过,如果能够成功接下这单生意,锦华就能在精细化的工艺石发展方面更上一层楼。”林国良告诉记者,他最终选择放弃原来的客户,并且借助这一工程,迅速转型生产高端石材制品。而后,锦华又接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地铁建设项目。

  林国良敢为人先的抉择不仅帮助锦华成功转型,还让它在2009年整个晋江石材行业的“封杀”中,从600多家集体关闭退市的石材企业中存活下来,更是成为存活下来的企业中一个成功转型的榜样。

  “石材作为一种建材,是跟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的,现在房地产使用石材的量还不是很大,一些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才是使用石材的大户,而这些又是城市化必不可少的基础。根据去年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城市化率是51%,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大概是70%,按照一年一个百分点的进展,石材产业应该至少还有18年左右的黄金发展期。”林国良认为,随着石材行业几十年的发展,石材企业在经历了产品附加值不高的卖方市场之后,随着房地产的开发,石材装饰配套一体化正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竞争白热化的程度令人不敢有些许懈怠。

  于是,林国良又试水石材装饰配套一体化,在试水石材装饰配套一体化的道路上,他不断注入更多的设计理念,让企业销售的不仅仅是石材原料,更多的是石材产品与石材美感知识,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石材装饰配套解决方案。

  当时,石材和装饰配套一体化已开始萌芽。于是,他就萌发了去西部试试看的想法。重庆锦华石业有限公司就这样应运而生。经过多方努力,重庆锦华打造了保利地产中央公园、广安无名烈士纪念碑等着名代表工程。

  把墓碑石卖向全球

  林国良在高端石材制品之路上的探索并未就此止步,随着转型,他逐步把高端石材的触角锁定在墓碑石上。“在东欧,墓碑的销量需求大到惊人,几乎每一年,他们都会给去世的人更换墓碑,就像给在世的人建房子一样。”发现了新市场,林国良把心扎到了墓碑石生产基地的打造上,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到堆场或者车间走走看看,悉心观察。

  一次,他发现有一个工人在打磨荒料半成品,因为石料局限,工人把它打磨成其他形状,并利用石料本身的花纹和水线将这块墓碑石表现得更加精致。这件事带给林国良很大的震撼,他立即领悟到:自己仅仅做到了石料加工生产从粗放到精细化转型的第一步,完全可以在更精更美上下功夫。

  “过去我们一直习惯于定性管理,浪费了很多原本可以创造更多价值的时间与资源。”本身就有丰富石材加工经验的林国良,亲自挑起了艺术墓碑设计生产的重任。他同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结合集体智慧和自己数十年在石材加工、艺术雕刻上的经验和对现代加工机械的熟练运用,对切割、打磨、钻孔、雕刻、手磨、喷砂、包装及自主研发的加工设备,每一道车间工序都一一做了仔细的技术指导。

  “早些年,产品中可能有70%以上是规格墓碑,而艺术墓碑的比重并不高,现在这个比重恰好倒过来了。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设备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更新,即便你走在行业的前端,还是要时刻面临想象不到的新挑战。”林国良认为,对于中规中矩的规格墓碑加工企业来说,如果想要走在前面,企业的发展方式也要随之改变。

  据林国良介绍,锦华作为全球墓碑石采购企业,能够结合当下实际销售动态,在此基础上进行主动计划,为后期的墓石设计与石料采购加工,提供一个宽裕的时间周期。“如此,不仅为墓石外贸供应商赢得了更多的时间,而且可以潜心设计,又让一线雕刻工人有一定时间,对碑石进行精雕细琢,不会因为交期太短而一味地赶工导致质量下降,只有把加工周期和常规销售季节性需求量,有计划设定好,掌握其中规律,才能实现锦华墓碑石的全球梦。”

  为了实现把墓碑石卖到全球各地的梦想,林国良经过多方面考察,去年,锦华在罗马尼亚成立子公司,设有大型展厅和仓库,该直营公司的成立也成为锦华墓碑石海外战略的第一步。目前,锦华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东欧墓碑制造商之一。

  在经营石材的理念上,林国良似乎都会超前一点。从2008年到现在,墓碑石行业萎缩和萎靡不振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面对市场瓶颈,林国良开始带领锦华往中高端艺术墓碑方向转型的同时,与此同时,谋划开拓国内市场。

  据他回忆,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锦华的墓碑石外贸出口受挫,林国良开始和很多企业一样考虑出口转内销,并取得不俗的成绩。

  人物印象

  爱“尝鲜”的二代

  在晋江,包括石材业在内的许多产业正在集体进入“第二代创业”时期。身为“二代”的林国良,骨子里有着一股年轻人敢作敢为的性格特质,无论是投身中高端石材转型的孤注一掷,还是决心走出去闯市场的魄力,都充分展现出他的拼劲。在林国良的理念里,只要敢闯就能拼出一片天,即使是传统行业也有新的发展空间。

  他甚至有着父辈们所没有的全球视野、学习能力和学识水平。所以,在他的观念里,锦华必须走出去,他的站位不再局限于晋江永和一隅,也不愿跟进别人已经开拓的市场。

  作为新一代年轻企业家,林国良不断在新产品、新工艺上做出尝试,而每一次新的尝试,都为他和锦华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世界石材网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