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程文:名砚之首 传承千年
程文:名砚之首 传承千年
[ 发布时间 : 2008-5-15 9:57:31 ] 浏览次数:
分享到: 更多

  白石村程文,从事端砚制造40多年,现在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端砚技艺传承人。

  它上达帝王公卿,为历代帝王之贡品;下至黎民学子,无数人梦寐以求。

  它令无数文人墨客醉心其间,如痴如狂。

  宋徽宗明诏限定到肇庆任官者每人最多拥有两方端砚;乾隆皇帝一生中留下了38首题款端砚的诗跋。苏东坡咏出《端砚铭》,“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的诗句,如身临采石现场;李贺写下“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称赞精湛的制砚技术。一代名臣岳飞、文天祥则将其人格化以自喻,岳飞称其“持坚守白,不磷不缁”,文天祥称“砚虽非铁磨能难穿,心虽非石如其坚。”

  岭南,是中国古代向来被视为极南极偏僻的“蛮荒”之地,而端砚在唐朝时在西江流域古端州横空出世,一开始就突破了地域限制,成为国家范畴内的文化现象;在宋朝时端砚即已稳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实用又富于艺术美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有名气、延续最久的品牌之一,传承千年,一路丰碑,一路辉煌,成为西江文化乃至岭南文化在古代对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不多见的一种强势力量。

  此次“西江历史文化之旅”,抵达肇庆高要市、端州区前,我们对端砚的文化重量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但对其细节,如端砚的价值,端砚的产生,端砚的赏鉴却知之甚少。想到即将面临的端砚文化洗礼,我们已经预先沉浸在“被击中”的快乐中——

  开采

  “端溪出砚才最贵下岩石”

  到了高要我们才知道,端砚真正出名的不是雕工,而是石质。端砚是唯“血统”论的一种文化瑰宝,其石材的来源大有讲究。

  来源于“三大名坑”的端砚“血统”最为纯正。“三大名坑”即老坑、坑仔岩和麻子坑。老坑从唐代开始开采,坑仔岩自宋代开始开采,麻子坑处清乾隆年间开始开采。砚材资源历朝历代都由国家直接控制开采。

  4月4日早上,联合采访组坐船渡过西江,来到高要砚坑紫云谷,寻访“三大名坑”。

  紫云谷在烂柯山,烂柯山有端溪河,在端溪河注入羚羊峡的汇合口,就是老坑。

  老坑是现存端砚矿坑中开采最早、影响最大、价值最高的一个。

  从码头拾级而上,很快就有一条石级小路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条小路用砚坑采区废弃的端砚矿石铺成。路旁洗手间外的洗手池墩,也用一块块石头交叉垒叠而成,湿了水,端砚特有的紫色尤其醒目。行约200米,就可看到前方山脚下,一个约两间房大小的水面出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老坑。砚坑一侧,依山傍水,端溪水从山脚下涓涓淌过。老坑的洞口就藏在这块小小的水面之下。记者目测,它离西江河道直线距离不过100多米的距离。当地人介绍,老坑的采掘面其实已经深入到西江河床底部。老坑始发掘于唐初,原是山岩,长时间开采形成坑洞,顺石脉蜿蜒直探入西江水道之底,因为砚坑内可用矿石只有30厘米左右,全靠三四十把长20厘米的粗铁针非常谨慎缓慢地手工凿取。因为矿坑洞口水势低,无论雨旱,洞中必漫水过腰,排水成为老坑开采者的主要作业之一。据介绍,当时采石者必裸身入洞,一方面可能是为了防止珍贵矿石外流,另一方面也很可能是为了方便在狭小而潮湿的空间里身体的回旋。

  苏东坡曾写下《端砚铭》,“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描述了砚工开采砚材的壮观场面。

  老坑又称下岩,所产砚材石质最佳,晚唐时已列为贡品,故称“皇岩”。因砚坑没于水中,又称“水岩”。《纸笔墨砚笺》中说“隆冬极寒,他砚常冰,而水岩独否”,说明用这个坑里的砚材制作的砚台,可以防止墨汁结冰。北宋名臣李纲曾咏诗“端溪出砚才(材),最贵下岩石……”

  距老坑不远有一处被封闭的坑道,出入口被铁门紧锁。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机械化开采老坑砚材留下的痕迹。这种开采方式一度给老坑资源带来很大破坏,所幸出于保护砚石资源的考虑,当地政府已先后于1997年、2000年、1986年封闭了老坑、坑仔岩和麻子坑。“物以稀为贵”,“三大名坑”的石料价格也扶摇直上,记者在一家商铺看到,一块大不过桌面、厚15公分左右的老坑原料价值人民币几十万元,一块似书签大小、不盈一握的老坑砚也标价千元以上。

  坑仔岩距老坑东面约200米,在半山坡上;麻子坑在紫云谷的更深处,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未及探访。

  据介绍,除“三大名坑”外,还有宋坑、梅花坑、绿端、古塔坑、朝天岩、宣德岩、白线岩、斧柯东诸坑,散落分布在老坑附近山岩和肇庆北岭等地,每个砚坑石材风格不同,有经验的人一看就能辨出出自何坑。

  制作

  踏天磨刀割紫云

  4月9日,记者一行来到端州区黄岗镇白石村。白石村因端砚制作而闻名,是名符其实的“砚乡”,但当天我们抵达的时候,白石村却显得有点宁静。

  “端砚被奥运组委会确定为2008北京奥运会贵宾礼品,肇庆市、端州区共赠送300方礼品端砚,村里有100多人去北京了。”陪同者介绍。

  即使这样,一进村口,还是有几个年轻人坐在家门口雕刻砚台,简单问了一下,均来自外省,在这里做工。再行几步,是幢幢普通的农村楼房,领路者到其中一幢看了一下,招呼我们进去:“主人去北京了,但可以进来看一下。”

  这也许是典型的白石村村民的端砚加工场景。一进大门,大小不一的砚材层层叠叠;房间内,靠墙两侧摆着两排操作台,台上有台灯,七八个年轻人在灯下手工雕刻砚材。里间,地上有一个水盆,一位姑娘坐在小板凳上,手工打磨一个个象巴掌大的半成品砚台。

  砚台的制作在白石村已接近产业化。这些年轻人同样来自外省,一位叫阿平的年轻人只有25岁,可是从事这一行已经有12年了。“我是四川人,当初跟着同乡过来。当中有一段时间自己在白石村租了个房子自己当老板,可发现老板并不好当,不如给别人打工省心。”阿平说。阿平一个月的工资不少于3000元,他正在雕刻一个A4纸大小的砚材,“大约十多天就可以完工了。”这样算来,这方砚台仅付给阿平的人工就需上千元,其在市场上的价格可想而知。

  58岁的老先生程文是白石村端砚制作的又一类代表艺人。“端砚制作技艺”2006年入选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程文被确定为端砚技艺传承人。程先生穿着极为朴素,身上似乎还沾有石料的粉灰。他的叔叔是一代宗师程四,程文12岁开始学习制作砚台。“当时学制砚仅仅是为了糊口,但干得时间长了,这方面多少有一点悟性,干出了一点成绩。”程文很重视自己的传承人身份,“我们家没有请外面人,很多人做的是旅游砚。我是艺人,不会做生意。真正的搞艺术的人是赚不了钱的,把精力放在创作上,一年才能做几个砚台。”

  据介绍,白石村全村近300户人家,1200多人,世代以砚为耕,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全村90%的村民从事端砚制造,向有“端砚第一村”之称。该村被广东省评为“版权兴业示范基地”,被肇庆市政府命名为首批“历史文化名村”。

  市场

  价格几年间翻了十番

  四十年的砚耕生涯,程文亲眼目睹了端砚的市场变迁。

  他告诉我们,端砚制作白石村曾经出过断层,1960年生产队才开始重新办起手工作坊,最早端砚参加广交会并不是以“工艺品”门类出现,而是“五矿”品种。后来日本方面开始定货,并不断提出设计要求,端砚的生产量慢慢扩大,设计日益精美。“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反收购了,收购早期的端砚产品。”

  程文介绍,最早的时候非“三大名坑”的一方端砚才几块钱,端砚市场有三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一是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允许个人利用业余时间搞副业,一批艺人就下班后自己雕刻端砚卖给友谊商店,转卖给外国人,大商店的端砚价格从那时开始上浮。“三大名坑”一块巴掌大的砚台价格有几十块了。二是1988年左右,台湾客人开始进来买端砚,把价格抬高了。那时巴掌大的老坑砚价格上升到100多元。第三个时期是2004年,肇庆成为“中国砚都”后,成功举办了“端砚文化节”,端砚市场日益火热,2000年巴掌大的老坑砚价值1000元,现在已经上万元,几年间价格翻了十番。

  程文分析,“端砚热”与当地政府的重视挖掘端砚有关,也与国内生活水平提高有很大关系。1990年以前,端砚主要是外销,慢慢的情况发生反转,到1995年,销路已以国内市场占主体。

  □ 专家点评

  端砚

  小型的有形文化遗产

  (肇庆学院教授 王明星)

  中国传统文化创造的重要物质载体是笔、墨、纸、砚这四样文房用具,也称“文房四宝”,而这四宝中若以贵重、珍稀和创制的艰难,又以砚为首。砚台的历史悠久,有“四大名砚”之说,即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另一说是端砚、歙砚、红丝砚、澄泥砚)。据统计,全国目前主要砚石产地有58处。端砚有何魅力独居四大名砚之首?明代学者高濂曾将砚品高下概括为砚之“六德”:质之坚润、琢之圆滑、色之光彩、声之清玲、体之厚重、藏之光整。后人又增加“二德”,即“磨之墨稠、文之丰蕴”。以此“八德”去审砚、藏砚、品砚,对端砚的评价就犹如撒网捕鱼,纲举目张。

  端砚作为一种小型的有形文化遗产,它的特征主要有三点:

  一是历史悠久、采石艰难。端砚的开采制作历史据清代计楠《石隐砚谈》记载:“端溪石始出于唐武德之世”,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宋代文豪苏轼的砚铭“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就是采石艰难最为形象、真实的写照。www.world-stone.com

  二是石质精良、石品丰富。端砚石质细腻、幼嫩、致密、坚实,从地质学上说端石属泥盆纪,形成距今有四亿年。端石深沉、端庄,内涵极富变化而仪态万千。古人云:“端之五色不可不察”,端之五色通常是:紫(红)、白、绿、蓝、黄(青、黑色是由五色变化而成的)。如:色白者谓“鱼脑”、“焦叶白”;色红者谓“胭脂晕”、“火捺”;色蓝者谓“青花”、“天青”等等。老坑、麻子坑、坑仔岩三大名坑珍罕石品的出现,使端砚的增值程度更是数以倍计www.world-stone.com.world-stone.com

  三是端砚发展到今天,早已与文学、艺术、绘画、书法、金石和雕刻融为一体。无论是制砚加工者、还是爱砚收藏者、使用者,他一定有某些方面的特质,或有文学、艺术方面的修养;或有书法、金石方面的喜好;或有绘画、雕刻方面的才华,更有欣赏综合艺术的眼光,这是千百年不断创造出端砚珍品并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

  来源《江门日报》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证实,仅供您参考...